陳薦,字君庸,號楚石。生卒年月不詳。明隆慶五年(1571)進士,曾任戶部尚書、河漕總督。 陳薦為人剛正不阿。明代宦官權(quán)力很大,朝廷大臣爭相巴結(jié),甘為宦官干兒義子,連宰相也畏懼他們。當(dāng)時設(shè)有類似特務(wù)機關(guān)的東廠,由宦官把持,大臣們路過時都要進去拜訪,陳薦任諫官,卻過而不入,并投侍生貼而去,東廠的守門人大聲怒罵,他不屑一顧,后來陳薦在工作上出了一些差錯,宦官們想借機為難他,由于首輔張居正的大力幫助,陳薦才得以幸免。
襄陽鄭繼子得罪了張居正。有一次,陳薦被委任為欽差大臣巡視各地,出發(fā)前,張居正囑咐他調(diào)查鄭的為官行事的一些情況,想要加害他。陳薦深知鄭繼子是個賢能之官,他不顧張居正曾有恩于自己,巡視回來后,第一個推薦鄭繼子。張居正只好說:“先前我對你說的,正是想知道他(鄭繼子)的賢能,為的是重用他。”
陳薦做官公正廉明。任松江法官時,縣內(nèi)有兩個致仕還鄉(xiāng)的宰相因爭勢而打官司,他不偏袒誰,秉公而斷,名聲大振。任陜西巡撫時,因連年干旱,三秦大地一片荒涼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。他積極組織救災(zāi),特別是清理陜西國庫,得到4萬余金,他大膽上書朝廷,請求捐獻救濟,得到同意,救活了不少老百姓。河漕總督是個肥缺,許多人在這個位子上都發(fā)了財,陳薦總攝河漕時,卻潔己奉公,不謀私利,為下屬作出了榜樣。
陳薦關(guān)心家鄉(xiāng)祁陽,有兩件事至今為縣人所稱頌。一是請免漕糧。明武宗正德三年(1508),湖南巡撫因瀏陽歉收,向祁陽借谷1000余石,作為漕糧解往京師。這本來是一時補救措施,不料后來便沿以為例,祁陽每年都要向京師交漕糧1000石。并且此谷以糧船起解去衡陽,必須經(jīng)過溘浪灘(俗稱喝羅灘)、建新灘等淺灘,糧船重載,每每觸礁糜碎。船破之后,上面責(zé)成祁陽賠償,如果再次遇險沉沒,則責(zé)成再賠,百姓往往因此而家破人亡。陳薦了解家鄉(xiāng)人民的疾苦,要免掉漕糧已經(jīng)不可能,萬歷五年,他請求以錢折谷,得到朝廷許可,此禍才得以免除。一是均平驛馬。明嘉慶18年(1539年),排山新設(shè)驛站,運送公文。衡陽、祁陽兩縣各出夫45名、馬8匹。后來駐地的道臺和知府議定再加馬6匹。因排山地屬祁陽,商議由祁陽人負擔(dān)。祁陽認為不合理,表示反對,又決定由零陵、道州各州縣協(xié)濟。后來,協(xié)濟的馬沒有來,衡陽連前8匹都不管了,22匹馬都要由祁陽人負擔(dān)。祁陽上訴,各衙門都說無可稽考。后來,陳薦上疏朝廷,說明原因,請均平驛馬,得到同意,祁陽百姓才免去額外負擔(dān)。
陳薦曾多次說過:“平生不為過分事,惟適當(dāng)而已。”然而每逢大事,卻敢做敢為,并能堅守原則。當(dāng)時的內(nèi)閣輔臣以及六卿,都交相推重他。陳薦為官50余年,年老致仕退居林下,閉門謝客,著《古今衷辯》100余卷。
作者:qynews
編輯:redcloud